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英语:Dwight David Eisenhower,/ˈaɪzənhaʊ.ər/ EYE-zən-how-ə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国政治人物、陆军将领。他曾在1953年至1961年间任美国第34任总统,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盟军在欧洲最高指挥官,军中士兵都称呼他为艾克(Ike)。
艾森豪威尔出生并成长于堪萨斯州阿比林县一个德裔移民家庭——艾森豪威尔家族。其家族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如他的母亲就信仰耶和华见证人。艾森豪威尔本人是直到1952年才开始参与有组织性的基督教会。他于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与玛米·杜德结婚并育有两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其德裔身份被拒绝前往欧洲服役,指派在本土军营训练一支坦克师部队成员。在一战结束后,他又被派往不同军官麾下服役,并于1941年晋升准将。在二战中期美国正式对轴心国宣战后,艾森豪威尔将军负责策划和监督盟军在北非战场的火炬行动和在欧洲意大利南部战场入侵西西里岛,随后更督策对纳粹德国的推进(如诺曼底登陆)。二战结束后,因其战功显赫而被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委任为美国陆军参谋长(1945-1948)、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1953),更被举荐担任为首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指挥官(1951-1952)。
1952年,62岁的艾森豪威尔以共和党候选人身份参加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其主要的参选意图被认为是阻止其党内竞争对手——即同为共和党籍的参议员罗伯特·A·塔夫脱当选后推行孤立主义政策;塔夫脱因不希望战后的美国再次陷入“对外纠葛”的泥淖而曾公开反对北约成立。艾森豪威尔在该年选举及1956年连任选举中都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连续两次击败民主党籍对手阿德莱·史蒂文森特二世。艾森豪威尔任内的主要内政及外交目标是减少联邦财政赤字问题和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1953年于朝鲜战争尾声,他在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方时曾扬言要使用核武器但最终同意与其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他在核威慑政策方面优先研发偏廉价的核武,同时也减少了对美国各陆军师团的经费。在外交方面,他也延续了其前任总统哈里·杜鲁门的政策,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54年与中华民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签署通过由国会提出的“福尔摩沙决议案”,该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在其认为有必要时,可派遣美军到台湾、澎湖列岛,协助中华民国政府防守第一岛链,驻台美军人数在其任内达到高峰,1958年达2万人。
艾森豪威尔政府曾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给予法国大量战争援助,助其击退越共攻势。而当法国宣布撤军印度支那后,艾森豪威尔又对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国提供了庞大的财政援助。他也曾对于自己政府内部试图在伊朗、危地马拉策划军事政变行动表态支持。然而有时因政治或道义的考量,他也并不是完全赞成同在北约的盟友们;比如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就同苏联共同谴责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并在之后通过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撤军。同年,他也对于苏联在1956年匈牙利革命采用武力干涉表示谴责,但并没有采取外交和或政治措施对苏联实施制裁。自苏联于1957年首度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艾森豪威尔随即授权建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往后二十年的美苏太空竞赛。在他任期的最后时段发生1960年U-2击坠事件,此事更使美苏关系降到冷战以来低点。
艾森豪威尔在内政方面被认为是温和保守派,他在任内持续推行新政并扩大社会保障;同时暗中反对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在国内激烈的反共主张,通过行使行政权为麦卡锡主义时代的结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教育改革方面,他签署并通过了1957年《民权法案》,该法案禁止学校实施种族隔离制度。同时援引《国防教育法》建立了强而有力的科学教育。在他的两届任期内,除1958年的小幅衰退之外,大致上造就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最后告别演说中,其表达了对美国维持规模巨大的军事开支的危险性和担忧,尤其是造成联邦财政赤字开支以及政府与私营军事制造商之间的特殊性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称之为“军事工业综合体”)。在他卸任后,因其游刃有余的反共立场、在国内推动种族平等以及造就战后首次经济繁荣之类重大贡献,故常被美国人民认为是历届以来最优秀的几位总统之一。
纽约客西冷牛排配贵腐甜白赛美容NOBLE ONE
纽约客西冷牛排配贵腐甜白赛美容NOBLE...